查看原文
其他

钢琴家霍夫“择偶记”|艺术节·台前幕后

朱渊 新演艺 2023-12-29

当钢琴家抵达音乐厅准备即将举行的独奏音乐会,第一件事做什么?挑琴。


时隔12年,被杂志评选为“当代二十大博学之人”的英国“国宝级”钢琴家斯蒂芬·霍夫再度来沪,加盟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、上交2023-24音乐季,于前、今两晚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为乐迷奉上精彩演出。


提前一周,他就坐在音乐厅挑选他的“舞台伴侣”。作为世界乐坛公认的“钢琴家中的钢琴家”,什么样的琴能成为大师之选?

斯蒂芬·霍夫正在选琴


互相信任互相依靠




最理想的当然是根据不同曲目选择不同的琴,但一场音乐会往往有几个曲目,不可能当场换琴。此次,霍夫为两场音乐会选择了两架不同的琴。

上交最初供他选择的是两架施坦威——一架选购于2010年;另一架则是2014年上交搬至新厅后特邀钢琴家阿什肯纳齐帮忙选购。



霍夫反复试琴,从音色、触键、踩踏板等来慢慢感知,犹豫不决时,他让上交工作人员将两架琴一同放在舞台上,根据琴音在音乐厅里产生的不同音效细细考量。没想到,如此阵仗的同台比拼后,最终胜出的却是另一匹半路杀出的“黑马”——一架收藏在上交音乐厅储藏室的贝森朵夫。

霍夫将备受期待的独奏音乐会交给它,而施坦威则用于今晚两部协奏曲的演奏。



平时很少弹贝森朵夫,因而这次邂逅给了霍夫莫大的惊喜:“我常用的琴都是雅马哈,但当时在上交音乐厅的储藏室看到这架琴,就想试试。”

开始,这架钢琴仅作为练习琴提供给霍夫使用,不想练着练着,它就俘获了他的心:“贝森朵夫特有的法国味道让我着迷,你们知道,肖邦虽然是波兰作曲家,但他在法国度过了漫长的创作岁月。”



相对常规音乐会的标配——施坦威,霍夫希望和“新伴侣”的合作能擦出新的火花:“舞台上,钢琴就是我唯一的伙伴,我们要互相适应建立信任感,才能互相依靠期待更多惊喜。”


文字力量改变世界




能被冠以“最博学”称号,霍夫自有他的不同凡响。既是世界知名演奏家,也是报刊专栏的长期作者,他所获的专业类奖项数量不胜枚举。演奏、作曲、写小说……在他看来都是自我表达。

霍夫坚信文字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,所以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伏案创作。不仅爱写作也爱朗诵,他说:“好的文字读出来有种抑扬顿挫的美,和音乐一样。”


聊到文字,他特别提到:“中国文字博大精深,我一直想学中国汉字。尤其欣赏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书画一体的呈现方式。”水墨画旁题一首雅致的小诗,那些布局不一的落款和极具个性化的印章,都让他感知中国文化之美,“不只书画,中国诗词也有很强的画面感。”

事实上,关于诗词中的韵律和韵脚,他颇有共鸣,他的自传《Enough:Scenes from Childhood》(《足够了:童年场景》)开头的Enough和他的名字Hough就是押韵的。他说:“我会用心去为作品取名字。书名就像一扇门,如果大门很美丽,自然能吸引人们走进去。”



迄今为止,霍夫录制了70张唱片,出版过4本书,创作过50部音乐作品。问62岁的他如何保持旺盛精力和源源不断的灵感?他笑说:“或许是充足的睡眠。”



在他看来,人不能像机器一样不停旋转,拥有天赋也需要不时反思,练琴、创作、思考要循序渐进。虽然他的家庭中没有人搞音乐,小时候成绩也不很好,但父母从不因此逼迫他:“人生难以用成败来论,即使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我相信明天仍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。”


前晚的音乐会获得成功,上海乐迷观众令霍夫感动:“自始至终,每一个人都在安静地聆听。特别是观众席里那么多年轻的面孔,孩子们如此热爱古典音乐,这让人欣喜。”




新演艺工作室

作者:朱渊

编辑:吴旭颖

图片:受访者提供

©新民晚报文化部



近期推荐


▶ 阔别两年焕新重开,上海书城用书本搭起一座“新城”|让城市空间美起来

▶ 柔情似水的何赛飞,一演戏像换了个人|艺术节·A角B面

▶ “指环”外援原来是一群上海小囡|艺术节·台前幕后

▶ 近百岁的电影院“胜利”归来!圆一场童年时的电影梦|让城市空间美起来

▶ 在故乡的山坳,蔡浙飞开垦了一片“蔡园”|艺术节·A角B面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